小鼠腦微血管內(nèi)皮細胞是研究血腦屏障(BBB)功能、藥物遞送及神經(jīng)血管疾病的重要模型。然而,由于其分離和培養(yǎng)過程復雜,實驗人員常面臨細胞純度低、存活率差、功能異常等問題。本文總結mBMECs培養(yǎng)中的常見問題,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,以提高實驗成功率。
1.細胞分離困難
問題
mBMECs的分離涉及腦組織消化、密度梯度離心和磁珠分選(如CD31/PECAM-1抗體標記),但常出現(xiàn)細胞得率低或雜質細胞(如周細胞、星形膠質細胞)污染。
對策
-優(yōu)化消化條件:使用膠原酶/分散酶(Collagenase/Dispase)混合消化(37℃,1–2小時),避免過度消化損傷細胞。
-提高分選效率:采用兩步分選法(如先CD31磁珠分選,再CD45陰性篩選)以去除白細胞污染。
-驗證純度:通過免疫熒光檢測內(nèi)皮標志物(Claudin-5、Glut-1)及污染標志物(α-SMA、GFAP)。
2.細胞貼壁與增殖不良
問題
mBMECs貼壁率低或增殖緩慢,可能與基質包被不當、血清質量差或培養(yǎng)條件不佳有關。
對策
-基質包被優(yōu)化:使用纖維連接蛋白(Fibronectin,10μg/mL)或膠原IV(CollagenIV,50μg/mL)預處理培養(yǎng)皿,促進細胞附著。
-調(diào)整培養(yǎng)基:采用內(nèi)皮細胞專用培養(yǎng)基(如EndoGRO-MV或DMEM/F12+20%FBS),并添加生長因子(VEGF、bFGF)。
-控制傳代比例:傳代時保持高密度(1:2或1:3),避免單細胞懸液過度稀釋。
3.細胞形態(tài)與功能異常
問題
培養(yǎng)的mBMECs可能失去典型“鋪路石”形態(tài),或跨內(nèi)皮電阻(TEER)下降,表明血腦屏障特性退化。
對策
-低氧條件培養(yǎng):模擬體內(nèi)微環(huán)境(5%CO?+1–3%O?),有助于維持緊密連接蛋白表達。
-共培養(yǎng)模型:與星形膠質細胞或周細胞共培養(yǎng)(Transwell體系),可增強屏障功能。
-定期檢測功能指標:通過TEER測量(>200Ω·cm²為佳)及熒光素鈉滲透實驗驗證屏障完整性。
4.微生物污染
問題
由于操作復雜或試劑污染,細胞可能遭遇細菌、真菌或支原體感染。
對策
-嚴格無菌操作:在超凈臺中使用抗生素(如青霉素/鏈霉素),但避免長期使用以防掩蓋污染。
-定期檢測支原體:采用PCR或Hoechst33258染色排查,污染時使用Plasmocin處理。
-分裝試劑:培養(yǎng)基和血清分裝保存,減少反復凍融污染風險。
5.傳代后細胞衰老
問題
高代次(P>5)mBMECs易出現(xiàn)衰老,表現(xiàn)為增殖停滯或形態(tài)扁平化。
對策
-限制傳代次數(shù):優(yōu)先使用低代次細胞(P3–P5),凍存早期批次備用。
-添加抗衰老因子:如煙酰胺(Nicotinamide)或抗氧化劑(NAC)延緩衰老。
-原代細胞替代:若需長期實驗,考慮使用永生化mBMEC細胞系(如bEnd.3)。